近日,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医学中心(脑病中心)陈陆馗教授团队以“The PI3K/AKT Pathway—The Potential Key Mechanisms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Stroke”为题在《Frontiers in Medicine》上发表重要综述,在国际上首次详细介绍了中医药治疗通过PI3K/AKT通路介导的多种下游途径显著降低神经元损伤,抑制细胞凋亡,延缓卒中进展。
现代西医中的新型化合物或药物,需要大量的化学分析和细胞及动物实验来确认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很多,包括汤剂、散剂、针剂、口服液、针灸和刮痧等均在中医临床治疗中被反复验证,但其中的分子机制尚未有明确归纳及表述。
此综述系统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卒中涉及PI3K/AKT通路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今后从中医药角度探索影响卒中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寻求有效的激活剂或抑制剂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PI3K/AKT通路作为中药治疗中风的潜在关键通路,为外源性干预和治疗中风提供多种靶点和思路。
中药通过 PI3K/AKT通路介导的多种途径及关键分子对中风进行神经保护
其中,中药的活性成分为寻找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机制和途径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此前,该研究团队曾在《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发表过两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论著。2019年,报道了一个 as1411适体/透明质酸双功能化微乳着色紫草素和多西紫杉醇(as1411/skn & dtx-m)系统,这种微乳系统能够穿透血脑屏障(BBB) ,靶向 cd44/核仁素过表达的胶质瘤;2021年,再次报道了一种磁性 t7肽和 as1411适体修饰的微乳剂用于紫草素和多西紫杉醇的三重胶质瘤靶向递送(fe3o4@t7/as1411/dtx & skn-m)系统,该系统包括两个肿瘤靶向配体(t7肽和 as1411适体),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fe3o4)和紫草素和多西紫杉醇负载的微乳液(skn & dtx-m);上述双重及三重靶向递送策略为协同和精确的脑胶质瘤治疗提供了很有希望的方法。
卒中俗称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相当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从发病机制来看,85%的脑卒中是缺血性脑卒中,由颅内血管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导致脑内细胞凋亡或坏死,神经血管单元发生破坏,继发多种病理生理改变,包括炎症、氧化应激、血管功能障碍、能量消耗、兴奋性毒性、细胞自噬等。目前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以恢复血流;然而,安全性问题及狭窄的治疗时间窗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寻求超过时间窗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势在必行。
陈陆馗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脑病领域尤其是卒中的研究,在干细胞及其来源外泌体(胞外囊泡)防治卒中的机制方面,汲取中医理论精华,展开深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药用植物干细胞外囊泡、工程化外泌体防治卒中等,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发表于JCR一区期刊《J. Adv. Res.》《Mol. Ther. Nucleic Acids》《Front. Cell Dev. Biol.》《Neural Regen. Res.》等。
专家介绍:
陈陆馗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双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羊城好医生、岭南名医
现任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党委委员,临床研究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神经医学中心(脑病中心)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原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东南大学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ANS)国际委员,曾获AANS最佳国际摘要奖。亚洲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CNS)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日本旭川红十字医院客座教授。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修复学会(筹)临床转化治疗分会召集人。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委员等。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委员。入选2012-2021全国神经外科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榜。2021年中国神经修复学年会主席,广东省脑血管病学术大会主席。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领域专项,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等。授权国家专利九项。荣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五项。2016年度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奖获得者。发表SCI论著50余篇。主编《发现之旅-多潜能干细胞与生命科学革命》。主译《颅内动脉瘤手术-基本原则与技巧》和《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导向介入治疗》。牵头发表一部神经前体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制备与质控标准。已注册卒中临床试验三项。《Stroke》《Molecular Therapy》《ACS Nano》等诸多SCI期刊的审稿专家。
(通讯员:谷晨阳)